•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医”路有你 百姓安康——黄冈市中心医院群像扫描
    发布:宣传科 时间:2017-10-25
    A+ A-

    “医”路有你 百姓安康

    ——黄冈市中心医院群像扫描

    154名高级职称专家,2名博士,79名硕士,1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3名黄冈十大杰出人才……

    一个个厚重闪光的殊荣诠释了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精英群体;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5个湖北省重点专科,19个市级重点专科……一个个权威团队造就了这样一个汇才聚贤的人才摇篮;   

    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个省级科研项目,3篇SCI论文,388篇核心期刊论文,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成果催生了这样一个活力迸发的创新基地;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个聚集优秀人才的创新基地就是黄冈市中心医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冈市中心医院,一睹这个优秀群体的风采。

    QQ图片20171023103246_副本.jpg

    无影灯下的“醉”美守护

    “作为一名麻醉师,更多的是病人安全的幕后守护者,而我钟情于这默默的守护。”

    ——黄冈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吴耀华

    2017 年7月16日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梦中的麻醉科主任吴耀华。胸外科一名患者因严重血气胸合并气管破裂,需要紧急手术,复杂手术对麻醉技术要求极高,而困难气道管理又正好是吴 耀华的强项,所以大家都想到了他。常规全麻后,手术医师迅速打开胸腔,而手术探查的结果却让在场的医生大跌眼镜:严重创伤让 右肺及气管无法快速有效分离,患侧肺及支气管破裂严重危及到健侧肺功能。

    如何隔离患肺,保护健肺成为摆在现场医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吴耀华思考片刻,随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先暂时缝补破口,改单腔导管为双腔导管,实施单肺通气。术中实施双腔气管插管对技术要求极高,一旦失败,患者有窒息死亡的风险。无影灯下,吴耀华冷静操作,一次性成功插入双腔气管导管,为后期修复手术的顺利完成铺平了道路。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我们为之欣喜,若该患者因为我们麻醉技术不精而失去生命,我们岂不是抱憾终生!”吴耀华因为这份信念,时刻不忘提高技术,总结每一场手术中的得与失,为此而写下了10万余字的手术日记。

    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是医院最忙的科室之一,12名麻醉师每天除承担至少30台的手术麻醉之外,还肩负着突发性的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和几十例的无痛门诊工作。多年来,无论何时,只要电话响起,吴耀华和他的同事都在去麻醉科的路上。

    在黄冈市中心医院,各科室、各岗位,大家都是满负荷工作,不为别的,只为曾经的那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作为一名麻醉师,更多的是病人安全的幕后守护者,而我钟情于这默默的守护。”

    行走血管的影子战士

    “一根导丝,千般变化,我们与影子共舞,希望带给患者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治疗手段。”

    ——黄冈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负责人郑操

    2016 年8月27日,65岁的张女士突感头部撕裂性疼痛,被紧急送往黄冈市中心医院,经神经内科专家会诊,考虑为交通动脉瘤破 裂出血,建议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负责人郑操为其实施了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为“前交通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此瘤状若血泡,压之易破,破则血 涌,凶险至极,若用传统介入法,术中都有随时破裂的危险。在和神经内一科主任宛丰会诊后,两人决定为患者实施LVIS密网支架植 入术。据了解,有别于成熟的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密网支架植入术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是通过重建病变血管,改变了原来以填塞动脉瘤腔为主的理念,为传统介入无法解决病 例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非常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郑操谈及血管内介入手术时,一直强调“时间窗”这一概念。他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特别是那些年纪大、病情重的患者也能耐受。但这种手术对时间要求很高,晚一分钟做,病人就要多损失190万个神经细胞。”

    市中心医院的颅内血管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从2003年就已陆续开展,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湖北省同行业前列。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特别是三甲复评工作开展以来,该院开展了非常多的高难度手术。如“首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骨科3D打印技术”“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并发脑梗死” “大脑后循环梗塞溶栓技术”等,众多高难度手术均开创我市先河,有的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用“心”感知的护理人

    看到病人承受着病痛折磨的情景,我时刻想着寻找最好、最快的方式为他们解除病痛。病人满意了,我的工作才算合格。

    ——黄冈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主管护师邓欣莲

    2016年3月,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长期慢性病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所有的护理工作都落在护士身 上。

    “ 陈爹爹,昨天晚上睡的怎么样?吃早饭了吗?”除了常规护理外,护士长邓欣莲每天都会过来嘘寒问暖,给予老人心理安慰,老人每次都报以微笑或点头。为防止老人长期卧床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邓欣莲每天安排值班护士给老人做被动按摩和翻身叩 背,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有段时间,老人因无家属陪伴情绪消极,不接受治疗,邓欣莲就经常抽空陪老人聊天,空闲的时候推着老人出去散心,给老人讲新闻趣事,老人的脸上慢慢又有了笑容。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200多个日日夜夜,老人多次在死亡边缘徘徊,都被医护人员救了回来。这就是黄冈市中心医院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全新护理模式。创造以人为本的护理环境,创新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努力给患者真挚的人文关怀,心灵关怀。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细心的举动……黄冈市中心医院的优质服务在细节中得到阐释,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黄冈市中心医院的真情服务、用心服务。一个简单的动作,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一个默契的微笑,表达的是患者的满意度,是和谐的医患氛围,人性化的就医体验。

    激情燃烧的多彩青春

    用我们的激情为大家送去快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黄冈市中心医院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殷霞

    2017年5月,在不少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医版的《小幸运》MV,MV是黄冈市中心医院团委为庆祝中国共青团建团95周 年而组 织拍摄 。 医版的《小幸运》MV的主要创作、演唱、拍摄、 剪辑人员均是医院青年职工,MV画面精良,唱功出众,展现了市中心医院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了市中心医院人奋发有为的社会正能量,一经推出,刷爆朋友圈。

    “为理想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用青春呵护着生命,在中心医,好幸运,患者的笑容是我永恒不变的动力,我们一路携手前行,坚持你我用心,创造医学奇迹,幸运它会来临……”医版《小幸运》唱出了中心医院人坚守、执着、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头,更唱出了他们对这份事业的无悔选择和热爱。

    工作中的市中心医院人严谨高效,充实而忙碌,累并快乐着。生活闲暇之余的市中心医院人更是热爱生命,激情四射,拥有着让人惊叹的智慧与才华,他们用自己激情的青春感染着大家,用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男神”“女神”来形容他们一点不为过。

    不忘初心的建设者

    这是目前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项目工程,我既有幸参与,必将克服重重困难,建一座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的医疗中心,在我退休之际为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别山(鄂东)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部主任陈本清  

    7月25日,烈日下的大别山(鄂东) 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工地上,工人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责,现场施工热火朝天。陈本清正在工地与项目安全队员巡查安全工作,汗水湿透了他们和衣襟。

    陈本清是大别山(鄂东)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部主任,他告诉记者,在项目建设高峰期,现场有800多名工作人员同时作业。偌大一项工程,他们做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无缺陷、现场无纠纷、管理无盲区。这样的骄人成绩离不开市中心医院一群任劳任怨的工程建设管理者们。

    2016年11月21日,市委书记刘雪荣到新区项目调研时强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是我市的重点项目,医院要克服一切困难,举全力统筹好、建设好,要加强施工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早日建成高标准的综合性医院,努力打造鄂东地区最先进、最优质的区域医疗中心。

    从接手中心项目那一天开始,陈本清就率现场管理专班按医院党委要求,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程占地4万多平方米,从安全防护到质量控制,必须明察秋毫。该工程最大的一块混凝土浇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连续施工36个小时才完成,当时陈本清和其他三位工程管理者轮流值班,工程施工多久,他们就有多久没合眼。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进入内部装修装饰阶段。

    历时近三年,在这块人工回填的500亩土地上,一座牵动着黄冈750万市民心弦的宏伟建筑已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16.9亿元,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养护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正向黄冈市民展现第五代医院恢弘大气、 功能齐全的国际现代气息。



    在市中心医院这个集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闪光的个体:他们追求卓越,不言放弃;他们乐于奉献,危难显身;他们无怨无悔,抛洒青春……相信有这样一个优秀群体的坚守执着、无私奉献,黄冈市中心医院的明天一定会谱写出更美妙的乐章! 

    记者:胡小梅 通讯员:王光林

    摘自新黄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