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医养结合护健康 劲舞龙头勇担当
    发布:宣传科 时间:2018-05-10
    A+ A-



    ——黄冈市中心医院建设医疗医养一体化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探索

    黄冈市中心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李刚



    摘要: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医疗医养一体化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黄冈市中心医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精神要求,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建立分类养老保障体系,依托国家大型公立医院,传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的医养机构是解决重大疾病失能老人养老的有效途径。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已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作为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养老的挑战进程中如何定位,应担当怎样的作为,成为大型公立医院必须思考和亟待厘清的问题。

          入口日景.jpg

    一、新时代的医养政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养结合将是养老服务业发展最大的机遇。以预防为主,全面推进全民健康战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最核心内容,最基础的服务模式,医疗是养老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医疗这个良好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构建良好的养老体系。

    二、养老机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12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持续增长过程,并成为目前医院里病人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健康,正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必须面临的“民生问题”,关系到上亿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

    目前,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左右,基本上都是面向生活自理的老人。民政部统计,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人,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接纳这些老人,而面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不仅增加老年人就医成本,加剧就医风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紧张和浪费的同时,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50%。

    因此养老机构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大型公立医院举办医养机构的功能定位

    公立医院特别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强大的医疗优势,既是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同时也应当成为机构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有力支撑。


    防治关口前移

         在新的医改形势下,强化大健康思想,把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同时注重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等各方面的工作,主动成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这与国家机构改革将老龄委的职能移交给卫生健康委相适应。

    实施分类养老

          不同的人群、养老的需求不同,通过一定的标准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实施分类养老的保障体系。作为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举办的医养机构,应当承担政府赋予的公益性职能,应当急群众之所急,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适应群众的医养需求,重点应当定位于为养老机构无法完成或不能胜任的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养老服务,而不是挤占现有养老机构的资源,而是成为现有养老机构的有益而且不可缺少的补充、

    提供全周期医疗服务

          各种重大疾病导致的失能老人不仅需要养老服务,同时更需要有多学科、全周期的医疗服务。因病失能老人,并不是没有进一步医疗的价值,反而更需要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通过大数据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重大疾病的诊疗指南,而不是简单的放弃和姑息治疗,否则不仅不利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也不符合医学伦理的原则。

    医疗中心鸟瞰图.jpg

    三、黄冈市中心医院建设医疗医养一体化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探索

          高昂三甲龙头——黄冈市中心医院现状

          黄冈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890年,是黄冈市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为一体的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96年、2017年)、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爱婴医院、长江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科技学院教学医院.

          医院开设一级诊疗科目24个、二级诊疗科目50个,创建有5个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1个市级甲类临床重点专科。

          拥有3.0T核磁共振、128排iCT、64排螺旋CT、DSA、ECT、LA等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1096台(套),总资产10.27亿元。

          高级技术职称148人,中级技术职称25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

          近3年来,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12篇,SCI论文8篇;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9项,科研经费115万元。

    QQ图片201805070947071.jpg

          国际化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位于黄冈市城东新区核心区域白潭湖畔,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共计27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500张。

          引进国际流行的现代医院规划设计的概念,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舒适、方便、高效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以大科室小综合进行平面布局,以多层而非高层建筑为主,注重人流、物流、技术支持系统的合理配置。

          围绕医疗中心分块设置医养中心、科教中心、培训中心及配套发展区,整体成扇形分布,各区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

          医养结合新颖的“四个”一体化——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养机构的做法

          支撑体系:医教研协助,构筑医疗医养一体化医疗方面,完善的学科建制、成熟的学科团队、完备的学科设备为医养中心提供强大的医疗技术支撑;教学方面,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医养中心提供专业人才支撑;科研方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医养中心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

    日景沿街透视图1.jpg

          共享平台:信息化建设,搭建医疗医养一体化

          不仅在区域医疗中心内实现医疗与医养的数据互联互通,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医联体模式,实现医疗大数据跨机构、跨地域交互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实现在线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既减少了重复检验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又实现了政府对医院实时数据的监测分析,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沿湖透视图1.jpg

          服务模式:多学科合作,构建医疗医养一体化

          践行国家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政策,充分利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技术力量优势,通过多学科合作模式实施各专科医师定期提供治疗方案,全科医师负责日常医疗,康复技师、护理人员具体执行,实施医疗、康复、预防、护理一体化模式,达到促进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目标,让三甲医院的优质技术贯穿于医疗医养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夜景沿湖透视图1.jpg

          服务能力:中西医结合,提升医疗医养一体化

          传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特长,按照急症侧重使用西医治疗,恢复期侧重使用中医康复,慢病期侧重使用中药养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促进提升医疗医养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周期健康服务理念。

          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成立,大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三甲医院主动参加养老机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三甲医院和医养机构进行优势互补,明确三甲医院举办医养机构的功能定位后,医疗医养一体化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将成为大型公立医院医改的典型代表和新时代大健康服务机构的成功范例。

    三级甲等龙头担当

          作为全市唯一的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市中心医院致力于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继续高昂市区龙头,延续辉煌;2017年5月26日,大别山(鄂东)区域医疗中心一期主体结构成功封顶;2018年4月27日,医院“三甲复评”顺利通过,病人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价)大于92%;而此前又湖北省卫生计生委主办的全省120多家三级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中,比“十二五”初提升20位。

    3.1.jpg

    2..1.jpg

    1.1.jpg

    2..1.jpg

          3年时间,发表科研论文455篇,其中核心期刊312篇;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卫生计生委立项课题13项,获科研经费115万元,申请鉴定科研课题8项,其中七项达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黄冈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