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岁主动脉夹层的 “生死劫”
通讯员 童子嘉 范琳琳
5月15日,32岁的小陈(化名)站在病房的窗前,神情放松地望着窗外的盎然春意,昨天,他终于睡了一个好觉。几天前,他还整夜整夜地在焦虑和恐惧中煎熬。
一周前,小陈因突发剧烈的背部撕裂样痛,被家人紧急送至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就诊。通过主动脉CTA检查,发现他患有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StanfordB型),危及生命。
诊断明确后,医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把小陈收入心血管重症病区(CCU)进一步抢救。
此时焦虑不安的小陈从网络上了解到自己所患的“主动脉夹层”被称作“随时会引爆的血管炸弹”,顿时感觉天都塌了,反复向医生询问自己的病情。医护人员观察到小陈的心理负担太重,紧张的情绪对病情并不利。医务人员们一边耐心地开导和安抚小陈,不断给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边尽快确定治疗方案。
经过病例讨论,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沈正军决定为小陈实施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手术中发现,小陈的病变情况十分特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发现巨大的穿透性溃疡,且主动脉夹层血液已将破口逆撕至临近左锁骨下动脉。
如果使用传统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手术需要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容易造成后循环缺血、甚至是偏瘫的发生;如果选择传统的“烟囱术”或“开窗术”,术后容易发生内漏导致夹层隔绝不全,加大手术风险。
最终,根据大动脉介入团队的建议,为小陈置入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力争达到手术最佳远期效果。该支架能通过微创治疗,同时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和弓部分支动脉的覆膜支架。既避免了内漏风险,同时增加支架整体的稳定性,缩短术后漫长的康复过程,是主动脉弓重建的标志性技术。
在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等团队的全力配合下,借助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小陈被精准植入Castor“胸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一体化分支覆膜支架,成功封堵破口。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耗时一个小时左右。
术后,小陈平稳度过了恢复期,目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已痊愈出院。
链接: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管内膜出现裂口,血液从主动脉内膜裂口处进入主动脉内膜及中层,使内膜及中层从主动脉壁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将主动脉壁撕裂成真假两个分离的腔。
一旦血流冲击下出现血管撕裂,死亡率极高,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必要。
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剧烈疼痛,大多位于胸部、背部,甚至上腹部,还会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呼吸急促、脉搏加速等表现,务必及时拨打120送往医院。
运用各类微创化技术,处理复杂的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是目前最主流的治疗方式。
2022年5月31日鄂东晚报06版健康资讯

Copyrights©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黄冈市中心医院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版权所有